揭秘黄河“追凌人”:河道哪里结冰 他们就奔向哪里监测
2012年,当时巡测队员还用冰镩在黄河冰冻河段打冰孔,冰层平均厚度几十厘米,他们需要通过臂力一点点用冰镩凿出冰孔。
每年冬天,黄河边都会出现一群“追凌人”。
这是一场紧追不舍的比赛,黄河凌情发展到哪里,他们就追赶到哪里,监测流冰密度、冰层厚度、封河长度等关键信息,为防凌决策提供依据,避免凌汛成灾。每天驱车行进少则200公里,多至600公里。
这个冬季,多地遭遇数年一遇的强寒潮,截至1月7日11时,黄河累计封冻河段长度达787.1千米,其中黄河内蒙古河段已全线封冻。
去年11月21日起,黄河水利委宁蒙水文水资源局的巡测队员已经开始不间断“追凌”,目前他们已进入宁夏银川,这个冬季累计巡测里程超过一万公里。
巡测队副队长王亚飞今年40岁,已“追凌”13年,见过黄河凌汛冲断树木和水泥电线杆,还差点在巡测中连人带车被河水围困。“我们对黄河的感情很微妙,一方面要预防黄河凌汛造成灾害,另一方面,亲眼目睹黄河养育着两岸人民、造福社会,就会深刻感受到,它真的是‘母亲河’。”
为了“追凌” 每天至少跑200公里
新京报:能否简单介绍下凌灾?
王亚飞:每年冬春时期,受地理位置、河道特性和水文气象条件等影响,黄河上游的流冰向下游流动时,遇较窄河段或河道转弯的地方,容易卡冰形成冰塞或冰坝,导致卡冰河段上游水位大幅增高,这就是凌汛灾害。
我们负责的黄河宁夏和内蒙古河段位于黄河“几”字的撇和横上,是黄河干流最靠北的部分,长1200多公里。宁蒙河段河道宽浅、峡谷型与平原型河道交替出现,并且桥梁、水利工程、滩地围堤造田等情况众多,是凌汛重灾区,也是黄河防凌的“主战场”。每年凌汛期,这一河段的封冻长度能达六百甚至上千公里。
新京报:目前宁蒙河段凌情如何?今年冬天多地出现强寒潮,对凌情有影响吗?
王亚飞:凌汛期分为流凌期、封河期、稳定封冻期、开河期。目前宁蒙段处于封河期,到1月14日15时,宁蒙段总封冻河流长度已经达到794公里。
今年是冷冬,黄河宁蒙河段封河流量大、速度快,凌情发展也快,河流冰层比往年更厚,封冻河段、流凌区间比往年更长,预计对来年开河影响会比往年大,到时凌汛可能会更严重。
新京报:你们是怎么“追凌”的?
王亚飞:每年这个时候,巡测队就是天天开车追着凌跑,凌流到哪里、河水冰封到哪里,我们就追到哪里,监测河段流凌密度、封开河长度、封开河位置、封冻冰盖厚度、冰塞冰坝状况以及首凌、首封和开河关键节点。这是一场紧追不舍的赛跑。
天冷时,黄河封冻速度非常快,有时候一夜能封冻100多公里,可能今天晚上住在内蒙古,第二天早上就一路追到宁夏去了。
每个凌汛期,巡测队野外工作时间长达四五个月,每天最少也要跑200公里,多的时候能有600多公里。2016-2017年凌汛期,我们巡测总里程有2.9万公里,相当于从黄河源到入海口跑了5遍。
宁蒙河段两岸人口、厂矿、企业众多,而且内蒙古部分河段已是地上悬河。这一河段的凌情发展趋势,封开河发生的位置、时间,冰塞、冰坝等冰情现象以及灾害情况,都需要一线巡测人员的密切监测,第一时间为各级防凌决策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凌情,避免因凌汛导致灾情发生。
巡测到宁蒙河段“年度首封”挺激动
新京报:巡测黄河凌情,有哪些困难?
王亚飞:凌情巡测工作在野外时间久,追凌距离长,比较艰苦,遇到雨雪、沙尘暴这种恶劣天气,也必须不间断地观测凌情。
因为凌汛难以预判,所以追凌也伴随着危险。
黄河凌汛特点明显,首先是突发性强,形成冰塞和冰坝的时间位置预判难度大。还有水位上涨快,一旦形成阻断河水流通的冰塞和冰坝险情,河道水位可能在很短时间就上涨三四米。而且凌汛破坏力大,河水中大型的冰块冲击力大,凌汛严重时,甚至能切断树木和水泥电线杆,冲毁防汛大堤,在巡测中有一定风险。
新京报:遇到过什么险情吗?
王亚飞:2010年12月,我和同事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河段查看封河上首凌情,当时正在河滩观测前方凌情,没想到周边水位短时间快速上涨,河水一下子漫了过来,快把我们包围了。
一名老队员看到以后赶紧大喊,“水漫过来了,快撤!”我们立马上车,前脚刚走,河水就把刚刚停车的地方给淹了,差点连人带车困在河里。
巡测的过程中,我们最担心巡测车出问题。每天巡测要跑几百公里,又在荒郊野外,一旦车子坏了,靠徒步追不上凌,就完不成当天的任务。所以每次出发前,我们都会仔细检查一遍车辆。今年所幸还没有遇到车辆抛锚的情况。
新京报:本年度巡测过程中,有什么让你印象最深的事?
王亚飞:我们第一时间巡测到了黄河宁蒙河段年度首次封河。
去年12月4日,我们6点多从住处出发,8点到了内蒙古包茂高速桥处。巡测过程中,发现高速桥上游约100米处卡冰,冰凌在一点点向上游堆积,上游水位不断上涨,下游河道已经没有流凌,出现了“卡冰封河”现象,并且封冻河段逐步向上游发育,封冻长度在逐渐增加,我们判断可能出现了“年度首封”。
我们马上放飞无人机拍摄卡冰河段视频,并记录位置经纬度、卡冰长度、河道上首流凌密度等凌情信息,实时发送给宁蒙水文局,随后逐级上报各级防凌指挥部门。
当天9点半左右,黄河水利委员会防御局就发布了消息,宣布黄河内蒙古河段出现本年度首次封河,即日起,黄河宁蒙河段进入2020-2021年度封河期。
巡测到年度首封是凌汛期的大事,当时我和同事们都挺激动。
观测凌情用上了无人机
新京报:这几年,凌情巡测技术有什么变化?
王亚飞:2016年3月,凌情巡测引进了第一台无人机,2017年,宁蒙河段水文站逐渐普及了无人机设备,降低了巡测人员的劳动强度,提升了巡测效率和精度。
从前,我们站在黄河大堤上靠望远镜观测凌情,精准度不高,而且一些危险河段人力难以抵达。而无人机可以飞到500米高空,现在,人到不了的河段就“派”无人机去,几分钟就能获取河道上下游几公里范围内的详细凌情资料,拍摄的视频自带经纬度位置信息,配合直播平台还能实时将现场凌情信息传送到各级防汛部门。
以前巡测的老师傅说,希望能坐上飞机看凌情,看得清看得准。如今虽然没让巡测队员坐上飞机,但无人机反而更方便、高效、经济,老师傅的梦想已经实现了。
现在,智能化已经成为凌情巡测的一大趋势,除了无人机,我们还配备了便携式电动冰钻、测深仪、无人值守视频监视系统、雷达水位计等智能仪器设备,彻底更新换代了。
新京报:凌汛期,巡测队员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王亚飞:在封开河关键期和凌汛比较严重的时候,我们基本早上六点出发,晚上六点天黑看不见了才结束巡测,一整天都在黄河边。
封河期凌情相对稳定,巡测的队员每天早上8点左右出发巡测,下午3点返回附近的宾馆。
近几年宁蒙水文局巡测队队员扩充到了5人,凌汛关键期要全员24小时在岗,凌情平稳的时候,能稍微轮班,今年过年你回趟家,明年过年我回趟家。以前人手不足,常常就是巡测队员和司机两三个人在外巡测中就过了年,天天吃住在一起,偶尔也会吵架,彼此之间就像兄弟父子,感情深厚。
现在黄河两岸经济快速发展起来了,各方面条件也比以前好多了,沿岸饭馆、宾馆不少。从前巡测的日子,开车好几十里连户人家都遇不上,到了城镇才能吃上饭,我们经常只能在车里泡方便面充饥。
新京报:队员们多久能回一趟家?
王亚飞:大概半个月到一个月能回家一次。
我家里有两个孩子,儿子12岁,闺女3岁,凌汛期间主要是老婆和爸妈照看,家里人对我的工作比较支持和理解。有时候自己也很想孩子,就在忙完任务以后给他们开微信视频,闺女老问“爸爸怎么还不回来”,说得我也有点内疚。
大家基本都是这样的生活状态,队里一名司机的孩子刚出生没两个月,他就已经在外边天天巡测了,难得能回趟家。另一个小伙1月18日结婚,月初才换下来,回去开始准备婚礼。
黄河两岸的动物越来越多
新京报:你从事这份工作多久了?这些年有什么感受?
王亚飞:我今年40岁,加入黄河宁蒙河段巡测队伍已经13年了。
最直观的感受是黄河两岸的大堤道路变好了。黄河防洪工程还没有建成时,我们开着车在黄河土堤上跑,车不知道颠坏了多少次,人坐在车里,骨头都快颠散架了。从车里往外看,你会发现窗玻璃比娃娃脸变得都快,早上出门时玻璃上一层冰霜,经过土堤就变成了泥玻璃,冬天的冷风一吹,玻璃上的泥土脱水变成沙子被吹散、颠落,窗玻璃又变干净了。
黄河大堤修成标准公路以后,追凌更快了,以前开车一小时顶多跑五十公里,现在能跑到七八十甚至一百公里。
这些年,黄河的生态保护也明显改善,开河期两岸滩地多了许多数不清的动物,天鹅、鸿雁、鸥鸟、野兔、狐狸,还有好多叫不上名字的。现在黄河水比以前清了,流量也大了,主要得益于多年来上游地区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做得好,像我老家甘肃很多山都变绿了。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追凌人”的身份?
王亚飞:我觉得这份工作很有使命感和成就感,巡测工作关系着黄河两岸居民的安全,所以必须尽最大努力做好。这些年我们受到了更多关注,有时候在新闻上看到报道“追凌人”,心里也挺高兴。
新京报:对于这么多年一直在守护的黄河,你有什么感情?
王亚飞:这种感情很微妙,一方面要预防黄河凌汛造成灾害,另一方面,亲眼目睹黄河养育两岸人民、造福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和它相处这么多年,说是我们的母亲河一点儿也不过分。
冬天的黄河非常壮美,尤其下了雪以后,结冰的河面上白茫茫一片,走在上面咯吱咯吱作响,空旷的河面上只有我们几个人,让我想起毛主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诗句。有时候我和同事会捡起一块黄河冰,放进嘴里,吃起来带着一丝冰甜。
新京报:巡测队现在在哪里,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王亚飞:现在队长带着几名队员正在银川“追凌”。1月10日黄河封冻上首位置到达银川。黄河凌情主要跟气温有关,近期气温有所回升,这几天流凌密度下降,目前黄河银川段凌情平稳。
去年11月21日起,我们开始巡测凌情,11月23日8点半,巡测队在内蒙古三湖河口水文断面观测到年度首凌,宁蒙河段正式进入流凌期。12月4日9点多,在内蒙古河段包茂高速公路桥处监测到年度首封,宁蒙河段由此进入封河期。
当前是封河期,我们重点监测封河上首凌情,也就是流凌与稳定封冻交界处的位置和流凌密度,以及上游河段的流凌区间长度和流凌密度等凌情信息。
今年1月中下旬,宁蒙河段进入稳定封冻期后,我们要到河面上打冰孔测冰厚和水深。到二三月份开河期,就又进入凌汛开河关键期,那时就更忙了。
新京报记者 黄哲程
支持政策持续出台 新车销量加速恢复
欧洲汽车业复苏好于预期(国际视点)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郑 彬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15日 第 16 版)
核心阅读
受益于欧洲各国政府出台的行业扶持政策,欧洲汽车业复苏进程好于预期。欧洲车企为有效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正不断加快重组整合步伐。多家机构表示,如果疫情能得到有效控制,今年欧洲汽车市场将持续向好。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欧洲范围内的汽车销量已恢复至疫情发生前的75%。咨询公司惠誉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欧盟及成员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欧洲汽车产业链正加速恢复,2021年汽车销量有望较去年增长10.8%。
新能源车成为市场最大亮点
受欧盟日趋严格的排放标准限制以及不断扩大的鼓励政策影响,2020年欧盟新能源汽车销量逆势上扬,成为欧洲汽车市场最大的亮点。
据统计,2020年欧洲电动车及插电混合动力车新车销量增加了45%,达到125万辆,市场占有率接近10%。其中德国电动车销量增加了近3倍,达到19.4万辆。法国纯电动车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1.9%上升到2020年的6.7%,插电混合动力车则从5.7%上升至15%。挪威2020年电动车销量占新车总销量的54%,成为全球第一个电动车销量占比超过50%的国家。
近期,欧委会推出了新的智能交通提案,旨在加速推动欧盟在交通领域实现绿色和数字化转型目标。根据该提案,欧盟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零排放汽车保有量至少达到3000万辆,建立300万个公共充电桩,并在交通领域引入碳交易机制等。欧盟还计划于今年6月推出新的机动车二氧化碳排放标准。
地区各国也纷纷通过征收碳排放税、提供购车补贴等方式,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法国政府此前宣布了一项总额达80亿欧元的汽车产业振兴计划,给予电动车消费者最高1.2万欧元的财政补贴,并承诺在2040年前全面停止传统能源汽车的销售;德国则将对电动车的购置补贴延长至2025年,同时设立专门基金,鼓励汽车行业绿色转型;意大利政府近期表示,将提供总额为1.2亿欧元的新能源汽车补贴专项资金,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用户最高提供8000欧元的奖励。
欧洲主要汽车厂商计划于2021年开始在德国、法国、波兰、匈牙利等多地建立超级电池工厂。根据LMC AUTOMOTIVE预测,到2032年,欧洲范围内大约将建成25个电池生产厂,平均年产能将达到24千兆瓦时。分析指出,未来通过进一步实现电动车整条供应链的垂直整合,欧盟电动车平均成本可下降10%以上,有效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政府扶持与行业自救并重
疫情防控期间,为缓解车企普遍面临的困境,欧盟各成员国政府纷纷采取积极措施,通过贷款担保、优惠利率以及减免税收等方式提供支持,取得显著效果。
近期,各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本国汽车企业的支持力度。法国政府决定将消费者购车补贴政策截止日期,从原先的2020年12月进一步延长至2021年7月。德国政府近期决定再向汽车行业追加30亿欧元的补贴,用于包括帮助企业调整生产线等活动,从而使财政支持总额达到50亿欧元。
欧洲车企也在采取各种方式努力自救。市场分析显示,欧洲汽车生产商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品牌价值维护和成本控制方面。越来越多的新商业模式应运而生。比如在汽车销售领域,线上销售和无接触交付已成为当前各大品牌经销商的主要营销方式。麦肯锡欧洲汽车市场咨询业务负责人安德列斯·奇斯纳表示,新的商业模式对弥补疫情对行业带来的损失意义重大。
欧洲车企同时加快了重组整合步伐。日前,法国汽车制造商标致雪铁龙集团与意大利—美国制造商菲亚特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计划最终获得通过,合并后的企业将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生产商,为欧洲车企进一步拓宽海外市场创造了新机遇。欧洲媒体认为,标致雪铁龙集团与菲亚特克莱斯勒的合并,将使双方在电动车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形成有效的优势互补。近期,大众和福特就共同开发电动车和自动驾驶技术达成合作意向,戴姆勒与特斯拉、沃尔沃与标致雪铁龙之间的合作也在积极推进中。此外,梅赛德斯近期与知名软件开发公司英伟达开始共同开发下一代汽车电脑平台系统。
行业面临结构性转型挑战
多家机构认为,今年欧洲汽车市场有望持续向好。金融数据服务公司IHS Markit预测,2021年欧洲汽车市场整体销量将同比增长11%。
彭博市场信息分析专家麦克·迪恩表示,欧洲汽车业整体有望在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呈现快速复苏态势,但前提条件是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及各国及时实施解禁措施。
也有分析指出,欧洲汽车市场早在疫情之前就已出现放缓趋势,从中长期来看,要重振汽车市场需要有效应对未来行业结构性转型所带来的深层挑战。麦肯锡咨询公司《欧洲汽车产业愿景》报告显示,欧洲传统汽车业正面临商业模式的转变、创新技术的发展、价值链的重组以及来自传统领域之外的竞争等挑战。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主席迈克尔·曼利表示,疫情及其所导致的经济衰退将对欧洲汽车业转型带来压力。相关政策制定者需要把握好时机,帮助行业更快实现转型。“欧洲汽车业复苏的逻辑不是要恢复旧有的模式,而是要建立更好的新模式。”
普华永道的报告称,科技正在重塑整个汽车行业。自动驾驶、车联网、电动化以及共享性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此,欧洲传统汽车制造商通过相互间重组与强强联合,与科技巨头之间的合作应对转型压力。
英国卡迪夫商学院汽车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彼得·威尔斯教授表示,由于未来行业发展前景存在不确定性,并且每一项新技术的投入都非常巨大,欧洲汽车业更倾向于通过整合与合作来分担成本,降低风险。同时,这种模式也使欧洲传统车企在面对优步、谷歌等新兴科技巨头的挑战时仍能保持优势。
(本报布鲁塞尔1月14日电)
即将结束任期的本届美国政府再次对新疆产品下黑手。13日,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发布公告称,将在美国所有入境口岸扣留新疆棉花和番茄及其制品,即便是在第三国加工制造。而据美国广播公司报道,2020年美海关发布的13个“暂扣令”中,新疆就占了8个。
人们不禁要问,美国政府到底和新疆产品有什么深仇大恨?事实早就证明,所谓“强迫劳动”是美国一些政客与其资助的反华智库联手炮制的弥天大谎。基于这个谎言,美方对新疆产品挥舞制裁大棒,这让世界彻底看清了“人权卫士”的虚伪霸道与叵测居心。
作为新疆的支柱产业,棉花和番茄产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美国一些政客天天把“人权”挂在嘴边,却企图砸当地民众饭碗,难道是要在新疆制造“强制失业”?美国政客所谓的“关心”在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新疆民众看来,就是典型的“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新疆地区也不例外。去年10月发布的《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的4个村村民自愿外出就业意愿平均值高达86.5%。实践证明,新疆的就业政策充分尊重劳动者就业意愿,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帮助民众有效改善了生活。去年年底新疆已经告别绝对贫困。用和田地区墨玉县务工人员希艾力·麦麦提敏的话来说,那就是,“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还需要别人强迫吗?”
需要指出的是,存在“强迫劳动”现象的恰恰是美国自己。据《洛杉矶时报》报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美国一些女子监狱中的囚犯冒着感染疫情的风险,被迫加班加点生产口罩,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但自己却不能拥有一个口罩。这样残酷的劳动难道是出于她们的自愿?“贼喊捉贼”的美国政客不该给国际社会一个交代吗?
在商言商。高度全球化的今天,美国政客为将新疆问题作为遏制中国的砝码,以行政手段对新疆产品实施禁令,不可避免地会伤及美国企业利益。
美国工人权利协会估计,美国品牌和零售商每年进口超过15亿件使用新疆面料的服装,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正如彭博社分析,美海关此举对美国服装业来说是一次打击。早在去年9月美国国会众议院运作相关涉疆法案期间,美国服装和鞋履协会主席斯蒂芬·拉玛尔就批评说,“这样的禁令或立法毫无疑问会登上新闻头条,但它们将严重破坏已经遭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人权、经济发展和合法供应链。”
的确如此。以棉花为例,新疆是世界主要棉产地,对新疆棉花等产品做出的限制措施,无疑会对相关产业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国际市场震荡,最终损害包括美国消费者在内的国际消费者利益。业内人士指出,国际服装品牌基本都在使用新疆棉花,美方此次的禁令,意味着这些品牌获取稳定利润的时代即将终结。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一旦受到影响,对世界经济的复苏无疑是雪上加霜。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美国一些政客无动于衷,仍在借操弄新疆议题等上演“最后的疯狂”,不遗余力制造对抗与冲突,损害全世界共同利益。他们的政治遗毒损人害己,必将被历史所摒弃。(国际锐评评论员)
中新网1月15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日前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届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2021年5月底前,确保90%的公费师范生通过双向选择落实任教学校;要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优惠政策,为公费师范生到农村任教提供办公场所、周转宿舍等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吸引公费师范生毕业后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资料图:教育部。富宇 摄
《通知》首先提出,要保证2021届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毕业生全部安排到中小学校任教。
《通知》要求,加强就业教育。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部属师范大学要高度重视公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动员广大公费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争做“四有”好老师,在工作岗位上做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布就业教育与职业指导知识内容,开展生动有效的政策宣传,营造支持公费师范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通知》提出,优化就业服务。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机构编制部门在核定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额内,提前安排、准确核查接收公费师范生编制计划,统筹本地区中小学教师岗位需求,于2021年1月8日前将本省(区、市)公费师范生就业岗位需求信息通报给部属师范大学,同时在相关网站或平台公开发布。各地各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通过手机信息、APP等途径,及时公布、针对性地推送用人信息及人事招聘政策,做好公费师范生就业岗位选择与中小学教师岗位需求的有效衔接。
《通知》要求,全部落实岗位。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持续组织公费师范生专场招聘活动,通过优先利用空编接收等办法,保障符合就业条件的公费师范生有编有岗,严禁“有编不补”,全部落实任教学校。
提出,2021年5月底前,确保90%的公费师范生通过双向选择落实任教学校。2021年6月底仍未签约的公费师范生,其档案、户口等迁转至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安排到师资紧缺地区的中小学校任教,公费师范生离校前须全部落实任教学校。
《通知》强调规范跨省任教。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实施办法》规定,严格按照公费师范生跨省任教条件,规范执行跨省任教审核程序和手续。对符合跨省任教条件的,做好生源接收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与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沟通、核准工作。公费师范生跨省任教后,由接收省份负责管理。公费师范生在服务期内申请跨省就业的,须报请归口管理省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按照国家和本省(区、市)公费师范生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通知》要求严格履约管理。要加强就业信息统计报送工作。各部属师范大学确保2021年1月8日前将2021年即将毕业的公费师范生信息上传至管理系统(http://sfs.ncss.org.cn/admin),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实2021年毕业的公费师范生生源信息后,从2021年2月起每月更新就业签约数据。
同时,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公费师范生的履约管理,确保公费师范生严格履行师范生公费教育协议,除因重大疾病无法完成学业或不适合从教,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三级甲等医院按照教师资格认定体检标准检查确认后终止协议,应届公费师范生毕业前一律不得解约。公费师范生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协议的,须经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并按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公费教育费用、缴纳违约金,解除师范生公费教育协议,重新改派就业。
《通知》提出实行督查通报。各地各部属师范大学要加强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和就业工作督查机制,确保公费师范生就业政策落到实处。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公费师范生就业工作督查机制,适时检查并向各省(区、市)人民政府通报情况。对于公费师范生就业工作落实不力的地方,将酌情减少部属师范大学在当地的招生计划。
《通知》强调落实政策保障。各地、各有关中小学校要切实制定教师引进的激励措施,完善待遇保障,吸引公费师范生回省任教、终身从教。在入编入岗、工资发放、待遇落实等方面完善保障,确保公费师范生顺利就业、安心从教。各地要将公费师范生履约任教后的在职培训纳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加强公费师范生新入职培训、岗位胜任能力培训,持续支持公费师范生专业发展和终身成长。要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优惠政策,为公费师范生到农村任教提供办公场所、周转宿舍等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吸引公费师范生毕业后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中新网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科学报告》最新发表的一项环境研究论文指出,水下海草场可以捕获并提取海洋塑料废弃物,将其带到岸边,从而帮助清除海洋里的塑料垃圾。
该论文指,此前研究显示,大部分塑料最后都沉到了海底,但有一些塑料被冲回岸边,不过,尚不清楚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海草场广泛分布在浅海水域,能帮助捕获并缠住来自海床的沉积物颗粒。
马略卡岛岸边缠着塑料的海草纤维球。(图片来自Marta Veny,自然科研 供图) 供图 摄
为评估海草在捕获和清除海洋塑料中的可能作用,论文通讯作者、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安娜·桑切斯-维达尔(Anna Sanchez-Vidal)和同事,对2018年至2019年在西班牙马略卡岛四个海滩的海草垃圾中收集的塑料废弃物进行了测量。马略卡岛有大面积的海草场,近岸处有大量塑料。在42个松散的海草叶样本中,50%的样本发现了塑料废弃物;在198个海草纤维球(也称球藻或Neptune球)中,17%的海草纤维球上缠绕着这些塑料废弃物。每公斤散叶和海草纤维球中发现的塑料制品分别最多达到613个和1470个。
利用这一数据以及对地中海海草纤维产量的估计,论文作者认为,地中海海草场的Neptune球每年或能捕获多达8.67亿个塑料制品,不过,能被带到岸边的塑料制品数量以及冲上岸的塑料制品命运尚不知晓。
论文作者总结称,这项研究结果表明,海草场或有助于对抗海洋塑料污染。此前有研究发现,地中海海草区从1960年以来减少了13%到50%,论文作者提醒应将海草场保育放在首位。(完)
中新网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科学报告》最新发表的一项环境研究论文指出,水下海草场可以捕获并提取海洋塑料废弃物,将其带到岸边,从而帮助清除海洋里的塑料垃圾。
该论文指,此前研究显示,大部分塑料最后都沉到了海底,但有一些塑料被冲回岸边,不过,尚不清楚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海草场广泛分布在浅海水域,能帮助捕获并缠住来自海床的沉积物颗粒。
马略卡岛岸边缠着塑料的海草纤维球。(图片来自Marta Veny,自然科研 供图) 供图 摄
为评估海草在捕获和清除海洋塑料中的可能作用,论文通讯作者、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安娜·桑切斯-维达尔(Anna Sanchez-Vidal)和同事,对2018年至2019年在西班牙马略卡岛四个海滩的海草垃圾中收集的塑料废弃物进行了测量。马略卡岛有大面积的海草场,近岸处有大量塑料。在42个松散的海草叶样本中,50%的样本发现了塑料废弃物;在198个海草纤维球(也称球藻或Neptune球)中,17%的海草纤维球上缠绕着这些塑料废弃物。每公斤散叶和海草纤维球中发现的塑料制品分别最多达到613个和1470个。
利用这一数据以及对地中海海草纤维产量的估计,论文作者认为,地中海海草场的Neptune球每年或能捕获多达8.67亿个塑料制品,不过,能被带到岸边的塑料制品数量以及冲上岸的塑料制品命运尚不知晓。
论文作者总结称,这项研究结果表明,海草场或有助于对抗海洋塑料污染。此前有研究发现,地中海海草区从1960年以来减少了13%到50%,论文作者提醒应将海草场保育放在首位。(完)
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海域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图片来源:中国地震台网微博截图。
中新网1月16日电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1月16日17时26分,在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海域(南纬6.45度,东经103.72度)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
德国执政党启动换届选举 默克尔“接班人选”引发关注
中新社柏林1月15日电 (记者 彭大伟)当地时间15日晚,德国执政党基民盟第33届党代会在柏林开幕。受新冠疫情影响,为期两天的党代会全程改为线上举行。由于本届党代会将选举产生的新一任党主席将有可能作为基民盟籍总理候选人参与今年9月的德国大选,故16日的投票结果备受各方关注。
受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影响,本应于去年4月举行的基民盟党代会两度延期,最终确定以线上形式在1月15-16日两天举行。这也是德国主要政党首次线上举行党代会。
资料图:德国总理默克尔。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摄
已宣布不再寻求连任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当天在致辞中感慨,其执政15年来,世界经历了巨变。她表示,自己2005年首次出任总理时,“当时还没有智能手机,诺基亚还是手机市场领头羊。社交媒体还只是新生事物。那时中国的经济总量还排在德国后面,而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德国近4倍之多。”
默克尔说,一系列重大挑战塑造了她15年的总理生涯: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到难民危机,再到如今的新冠疫情。她希望参与选举的代表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为基民盟未来面临的课题寻找到正确的答案。
图为当晚在柏林拍摄的默克尔向基民盟党代会发表视频致辞直播画面。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摄
按照议程,参与角逐党主席的三名候选人将于16日上午分别向全体代表发表演讲,之后进入线上投票环节。如第一轮投票无法选出胜者,则进入第二轮投票。
三名候选人分别是现任德国西部北威州州长的拉舍特(59岁)、现任联邦议院外事委员会主席勒特根(55岁)、联邦议院联盟党党团前主席默茨(65岁)。三人均为男性,且均来自德国人口和经济总量排名第一的北威州。
在党代会开幕前,三名候选人已举行了两轮电视辩论,向党员和公众阐述了各自的政见。三名候选人已作出承诺,将接受线上投票的结果。
不过,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此次党代会尚无法决定最终出战大选的总理候选人人选。首先,根据基民盟章程,该党新任主席并不会自动成为总理候选人,而需要由该党与姊妹党基社盟协商后决定。联邦德国历次大选中,基民盟均与基社盟组成“联盟党”共同争取联邦议院议员席次。
其次,根据本月7日公布的最新一期权威民调“德国趋势”的结果,三名候选人在基民盟支持者和普通德国选民中均未获得过半的支持率。与之相对的则是过去一年间通过在抗疫中屡屡“先行一步”而收获大量新闻版面的基社盟籍巴伐利亚州州长索德尔在民调中满意度达到57%,在德国主要政治人物中仅次于默克尔的72%。近期,关于索德尔会否成为下届总理候选人的议论颇多。
按照既定日程,当地时间16日15时左右,由基民盟1001名代表选出的新任党主席将公开亮相并发表讲话。届时,人们将得以窥见更多关于德国大选走向的明确信号。(完)
新年笑脸“坚守也很快乐”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摄影报道
2020你过得还好吗?岁末年初,记者在广州市黄埔区九佛街随机走访,在民风淳朴邻里守望相助的基层乡镇街道,和当地村民聊起家常,在新经济引擎高科技企业的无尘车间外,拍下鬼马奥特曼造型的“攻城狮”。帮女儿看士多店带孙子的老伯闲暇时晒了几篮菜干,刚放学的小学生警惕地用电话手表联系“老母亲”说有人要拍他们,物流园区的快递小哥说你来的前一天是我刚好来这上班的第666天。80后从父亲手里接下一间比自己年龄还长的单车店,和太太一起坚守。村医何国光也在坚守,他来佛塱村(长庚村)卫生院11年了,由于疫情,日常工作更加繁重。夕阳从花莞高速后方徐徐落下,面色黑红的大姐乐呵呵地挑着满满一担黄柠檬从两亩果园回家。
这些是记者采访路上遇到的最普通的人们。在这些坚守的人脸上,记者拍下了他们的笑容,不管是淳朴的、恬淡的、真诚的、放松的、开怀的、搞怪的……笑纳2020,笑迎2021,新年他们还将继续坚守在黄埔这片热土上,脚踏实地加油干,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广州白玉兰森林公园侧畔,圆帽山脚下,是一条700年历史的古村。由于每年盛夏时中水塘里开满了莲花,雅称“莲塘”村。凛冬时节荷花难觅,但村中巷间青石板铺路,灰碌筒瓦,人字山墙,五龙过脊,建筑错落别致,三间两廊、冷巷纵联,尽显岭南古乡风格。
99岁的莲塘村民杨坤女就住在这条古村,为领取社保和做旧改准备,99岁的老人家开心地开始练习书法习字,首先就是一笔一画写好自己的名字。在九太路边忙碌的48岁浙江金华人方刚亮是一名花匠,在他面前土地已经平整,种子已经播下,冬去春来,万亩花海即将展现在眼前。憨厚的燕塘村村民陈伯40年前入行,2002年就在此经营小五金加工厂,加工畜牧设备金刚石钻头等,最大做过三米宽的禽畜粪便环保发酵槽零件,靠一门精湛手艺养活了一家人。为配合旧改,陈伯近日将经营多年的这间工厂搬到了村里一处曾经的废弃奶牛场。跟了陈伯七八年的大黄狗没有名字,陈伯也决定把它带过去。虽然去新厂的土路坑洼不平,但陈伯乐观豁达,心愿是2021顺顺利利,生意兴隆重回正轨。
位于中新知识城北部的黄埔区九佛街坐拥世界级项目粤芯芯片、GE-龙沙生物制药、卡尔蔡司等知名企业,为广州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引擎”助推力量。未来这里还将打造出千亩樱花公园和万亩花海。九佛街党工委书记姚锦全表示,以打造黄埔“产业第一街”为目标,九佛街将通过旧改完成村落的千年跨越,腾挪发展空间全力打造营商环境高地,呈现“一心两廊·九星荟萃”的新局面,为黄埔区乃至广州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支持政策持续出台 新车销量加速恢复
欧洲汽车业复苏好于预期(国际视点)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郑 彬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15日 第 16 版)
核心阅读
受益于欧洲各国政府出台的行业扶持政策,欧洲汽车业复苏进程好于预期。欧洲车企为有效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正不断加快重组整合步伐。多家机构表示,如果疫情能得到有效控制,今年欧洲汽车市场将持续向好。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欧洲范围内的汽车销量已恢复至疫情发生前的75%。咨询公司惠誉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欧盟及成员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欧洲汽车产业链正加速恢复,2021年汽车销量有望较去年增长10.8%。
新能源车成为市场最大亮点
受欧盟日趋严格的排放标准限制以及不断扩大的鼓励政策影响,2020年欧盟新能源汽车销量逆势上扬,成为欧洲汽车市场最大的亮点。
据统计,2020年欧洲电动车及插电混合动力车新车销量增加了45%,达到125万辆,市场占有率接近10%。其中德国电动车销量增加了近3倍,达到19.4万辆。法国纯电动车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1.9%上升到2020年的6.7%,插电混合动力车则从5.7%上升至15%。挪威2020年电动车销量占新车总销量的54%,成为全球第一个电动车销量占比超过50%的国家。
近期,欧委会推出了新的智能交通提案,旨在加速推动欧盟在交通领域实现绿色和数字化转型目标。根据该提案,欧盟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零排放汽车保有量至少达到3000万辆,建立300万个公共充电桩,并在交通领域引入碳交易机制等。欧盟还计划于今年6月推出新的机动车二氧化碳排放标准。
地区各国也纷纷通过征收碳排放税、提供购车补贴等方式,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法国政府此前宣布了一项总额达80亿欧元的汽车产业振兴计划,给予电动车消费者最高1.2万欧元的财政补贴,并承诺在2040年前全面停止传统能源汽车的销售;德国则将对电动车的购置补贴延长至2025年,同时设立专门基金,鼓励汽车行业绿色转型;意大利政府近期表示,将提供总额为1.2亿欧元的新能源汽车补贴专项资金,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用户最高提供8000欧元的奖励。
欧洲主要汽车厂商计划于2021年开始在德国、法国、波兰、匈牙利等多地建立超级电池工厂。根据LMC AUTOMOTIVE预测,到2032年,欧洲范围内大约将建成25个电池生产厂,平均年产能将达到24千兆瓦时。分析指出,未来通过进一步实现电动车整条供应链的垂直整合,欧盟电动车平均成本可下降10%以上,有效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政府扶持与行业自救并重
疫情防控期间,为缓解车企普遍面临的困境,欧盟各成员国政府纷纷采取积极措施,通过贷款担保、优惠利率以及减免税收等方式提供支持,取得显著效果。
近期,各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本国汽车企业的支持力度。法国政府决定将消费者购车补贴政策截止日期,从原先的2020年12月进一步延长至2021年7月。德国政府近期决定再向汽车行业追加30亿欧元的补贴,用于包括帮助企业调整生产线等活动,从而使财政支持总额达到50亿欧元。
欧洲车企也在采取各种方式努力自救。市场分析显示,欧洲汽车生产商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品牌价值维护和成本控制方面。越来越多的新商业模式应运而生。比如在汽车销售领域,线上销售和无接触交付已成为当前各大品牌经销商的主要营销方式。麦肯锡欧洲汽车市场咨询业务负责人安德列斯·奇斯纳表示,新的商业模式对弥补疫情对行业带来的损失意义重大。
欧洲车企同时加快了重组整合步伐。日前,法国汽车制造商标致雪铁龙集团与意大利—美国制造商菲亚特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计划最终获得通过,合并后的企业将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生产商,为欧洲车企进一步拓宽海外市场创造了新机遇。欧洲媒体认为,标致雪铁龙集团与菲亚特克莱斯勒的合并,将使双方在电动车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形成有效的优势互补。近期,大众和福特就共同开发电动车和自动驾驶技术达成合作意向,戴姆勒与特斯拉、沃尔沃与标致雪铁龙之间的合作也在积极推进中。此外,梅赛德斯近期与知名软件开发公司英伟达开始共同开发下一代汽车电脑平台系统。
行业面临结构性转型挑战
多家机构认为,今年欧洲汽车市场有望持续向好。金融数据服务公司IHS Markit预测,2021年欧洲汽车市场整体销量将同比增长11%。
彭博市场信息分析专家麦克·迪恩表示,欧洲汽车业整体有望在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呈现快速复苏态势,但前提条件是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及各国及时实施解禁措施。
也有分析指出,欧洲汽车市场早在疫情之前就已出现放缓趋势,从中长期来看,要重振汽车市场需要有效应对未来行业结构性转型所带来的深层挑战。麦肯锡咨询公司《欧洲汽车产业愿景》报告显示,欧洲传统汽车业正面临商业模式的转变、创新技术的发展、价值链的重组以及来自传统领域之外的竞争等挑战。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主席迈克尔·曼利表示,疫情及其所导致的经济衰退将对欧洲汽车业转型带来压力。相关政策制定者需要把握好时机,帮助行业更快实现转型。“欧洲汽车业复苏的逻辑不是要恢复旧有的模式,而是要建立更好的新模式。”
普华永道的报告称,科技正在重塑整个汽车行业。自动驾驶、车联网、电动化以及共享性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此,欧洲传统汽车制造商通过相互间重组与强强联合,与科技巨头之间的合作应对转型压力。
英国卡迪夫商学院汽车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彼得·威尔斯教授表示,由于未来行业发展前景存在不确定性,并且每一项新技术的投入都非常巨大,欧洲汽车业更倾向于通过整合与合作来分担成本,降低风险。同时,这种模式也使欧洲传统车企在面对优步、谷歌等新兴科技巨头的挑战时仍能保持优势。
(本报布鲁塞尔1月14日电)